李玫瑾教授的经典语录包括:
跟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
拒绝内卷,回归本心,轻松做好家庭教育。
真正优秀的人,懂得自我反思。
很多低层次的家庭,脑子里边装的都是犟。沟通的时候存在双重障碍,经常一句话就闹翻天,根本就没法正常沟通,除了讽刺就是挖苦,因为他太清楚对方的痛苦和软肋在哪里,语言尖酸刻薄,而且一针见血。长期打压家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自己负能量爆棚,还拉上家人一起承担,开口就是批评指责。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战战兢兢,而且大多数时候一辈子都会在内耗中度过。如果所在的家庭不是这么理想,要首先先隔绝这种沟通,亲情归亲情,沟通归沟通,不然就始终在这个内耗里出不来。
父母不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心理学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很多女人感叹说,我既然嫁给了穷人家庭,我就不怕和他受穷。但是,我怕的是,又受穷又受委屈。我们普通过日子嫁的基本上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能过得去,老公对我好,家庭温暖就足够了。但是,怕的就是票子也图不上,情绪价值也提供不了。
家里要是从商从政的,就要听父母的;家里要是从工从农的,就要远离父母输出的认知;要是出身名门望族,那就利用家族名望留在本地发展;要是家境贫寒,那就要远走他乡谋求出路;要是父母家族很弱,那就要学着经商去改变命运;若父母家族很强,就要学会背靠大树去入仕为官。
心穷的父母喜欢用眼泪绑架孩子,很多孩子是看不透的。这些父母表面上哭的是自己的委屈,实际上是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不得不屈服,动不动就抹眼泪,戏精上线,让孩子顺从他围着他转,耗干了孩子的精气神以后,他反而精神抖擞。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值得尊敬,值得尊敬的是老人的道德和品行,而不是他的年龄。
家庭中最怕的就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这类父母往往有这几个特征:第一个就是总会对你进行持续性的打击,他们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你做什么都会被他们否定,都会被他们挑毛病,就是他们想让你心甘情愿的把父母的话当做圣旨。第二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他们会不断的强调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并且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只是附庸,绝对服从他们的意志可以了,他们需要对孩子有绝对的掌控权。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东西不能给他,怎么办?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这个时候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在他耳边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开,他闹给家长看,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这些语录涵盖了李玫瑾教授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核心观点,对于理解儿童心理和改善家庭关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