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总称,其形成和发展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四书的时代划分
形成时期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成书时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成书于战国中叶;
《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作品,成书于战国晚期;
《大学》原为《礼记》一篇,南宋朱熹将其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确立地位时期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将四书汇集刊刻,成为儒学基本书目,此后历代科举考试均以四书为重要内容。
二、五经的时代划分
原始范围
五经原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失传。
汉唐时期的五经
汉武帝时期确立五经为官方经典,包含《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配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解释著作。
宋元明清的五经
宋代朱熹在《十三经注疏》中补全了《礼记》的《大学》《中庸》,使五经体系完整。此后,五经与四书共同构成科举考试内容,直至清朝末年。
三、四书五经的总体发展
春秋战国: 四书雏形形成,《诗经》《尚书》等五经部分篇章开始流传; 汉代
宋元明清:四书成为科举核心内容,五经地位相对下降,但仍是重要经典。
综上,四书五经的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汉唐时期五经体系成熟,而四书则自南宋起成为儒学教育的核心,贯穿宋元明清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