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出处为 《韩非子·五蠹》,该故事通过宋国农夫因偶然事件放弃耕作、守株待兔的荒诞行为,讽刺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和固守经验、不知变通的愚蠢。
补充说明:
故事背景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作,通过寓言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现象。该章节通过“守株待兔”等寓言,揭露了统治者应警惕的五种祸害(盗贼、游士、奸商、学者、农夫)。
作者与时代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河南新郑人,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其思想强调法治与权术,主张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成语寓意
该成语现多用于批评脱离实际、死守教条的行为,也比喻对偶然事件的过度依赖。
综上,守株待兔的出处明确为《韩非子·五蠹》,且该故事体现了韩非子批判现实主义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