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写作背景可概括如下:
一、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但自幼丧亲,经历了贵族教育的局限。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处于农奴制改革前夜,封建残余与新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社会底层生活困苦。
战争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托尔斯泰在军旅生涯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深刻影响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二、个人经历
教育与早期创作
1844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因不满教育体制退学,开始在庄园改革农奴制,期间创作了《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
精神探索与转变
50年代开始系统思考人生与道德,70年代转向批判专制制度,但始终未能完全摆脱贵族立场。晚年通过《忏悔录》等作品进行自我剖析,探索平民生活。
后期创作高峰
80年代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通过心理刻画和社会批判揭示人性与道德。晚年致力于简化生活,1910年去世前仍坚持写作。
三、文学特色
批判现实主义: 作品揭露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罪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个体命运。 心理分析
道德探索:后期作品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与“不以暴力抗恶”,但常因理想主义与现实冲突产生矛盾。
托尔斯泰的写作背景是时代与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品至今仍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