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以水和月为喻,阐明了 变与不变的哲理。
变与不变的对比
苏轼通过水的流动性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指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不断流逝,但本质上并未消失;月亮虽有圆缺变化,但最终还是那个月亮。这种比喻表达了苏轼对生命和宇宙变化的深刻理解。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使一瞬间的工夫也不曾停止,就像永远奔流的河水,就如随时圆缺的月亮。事物永在变化,万物在变;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不变的,就如河流不断奔腾,最终却没有流走;月亮有圆缺变化,最终却还是那个月亮。
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苏轼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指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是短暂的,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然而,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生又是无穷尽的,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取与舍的哲理
苏轼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段文字传达了苏轼的取舍观:对于非己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应有所贪取;而对于自然的美好,则应该尽情享受。这种观念告诫人们要懂得放下手中的负担,回归自然,体验生命的美好。
哲学超脱与精神自由
苏轼通过水与月的比喻,最终引导人们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实现精神超脱。他认为,从水与月的变化和永恒中,可以领悟到变与不变的哲理,同时强调珍惜当下能拥有的清风明月等自然恩赐,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综上所述,苏轼通过水和月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思考,以及取与舍的取舍观,最终引导人们实现精神超脱和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