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板块和七大板块的划分依据及区别如下:
一、六大板块划分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学者勒皮雄(Iepichon)基于地形、地质、构造、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几乎全为海洋)
亚欧板块(含欧洲和亚洲大陆)
非洲板块(含非洲大陆)
美洲板块(含北美洲和南美洲)
印度洋板块(含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等)
南极洲板块(含南极洲及周边海域)
板块边界类型
六大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
离散型边界: 如大洋中脊(洋脊扩张带),板块分裂并作离散运动 聚敛型边界
剪切型边界:如转换断层(板块水平错动)
二、七大板块划分依据
七大板块在六大板块基础上增加了 北极板块,主要考虑北极地区的独特地理、地质和气候特征:
北极板块:含北冰洋及周边的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等区域
三、板块划分差异说明
七大板块的争议性 七大板块的划分并非主流地质学界的标准,部分资料将北极板块与欧亚板块合并为 欧亚-北极板块
,或单独列为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板块等次级板块。
核心划分标准
板块划分的核心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离散/聚敛/剪切)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而非单纯以地理位置划分。
四、补充说明
板块面积: 太平洋板块最大(约1.79亿平方公里),其次是亚欧板块(约8400万平方公里)。 板块范围
综上,六大板块和七大板块的划分差异主要源于对北极地区定义的不同,前者是更广泛接受的划分方式,后者则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