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固定场所
有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固定场所阵地,并设有明显标识。
有统一标识
在显著位置悬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标牌,标识要具有辨识度和指向性。
有专人负责
配备相对固定的工作力量,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文明实践活动,并进行日常管理。
有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活动开展、队伍培训、场所维护等规章制度,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有活动项目
制定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有实际效果
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起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用。
有办公设备
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如桌椅、电视机、照相机、多媒体、喇叭音响等。
有档案资料
完整规范地收集整理文明实践档案,包括计划、记录、文字、视频课件、实践图片、考勤记录、实践台账、考核管理等。
有功能场所
每个中心不少于3处功能室,具备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功能,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一室多用。
有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原则和方法,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提前安排好中心内专职管理人员,并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有活动规划
公示活动规划内容,明确开展的时间、地点、人员配备等信息,并在显著位置展示。
有宣传窗口
在显著位置宣传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少于1处公益广告。
有志愿服务站点
建设志愿服务站点,能够正常提供服务,包括志愿者、服务地方、服务制度、服务项目、工作台账等。
有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栏
设置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传染病防控或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栏。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议各地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时,参照这些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