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对青年的称呼 有多种,具体如下:
弱冠:
古代汉族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人礼,称为弱冠。这时男子虽然已经成年,但身体尚未强壮,因此称为“弱”。
而立之年:
指30岁,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能够自立。
不惑之年:
指40岁,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能够明辨是非,不再迷惑。
志学:
指青年时期开始立志学习。
舞勺之年:
指儿童时期,通常指7至10岁之间。
舞象之年:
指青少年时期,通常指10至15岁之间。
金钗之年:
指女子12岁。
豆蔻年华:
指女子13至14岁。
及笄:
指女子15岁,表示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
碧玉年华:
指女子16至20岁。
破瓜之年:
指女子16岁。
桃李年华:
指女子20岁。
花信年华:
指女子24岁。
标梅之年:
指女子25岁。
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细致划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