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春天最初是闻到的》以独特的感知视角,将春天定义为“一种生命”,通过嗅觉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作为生命勃发的先兆。以下是具体赏析:
一、独特的感知切入
嗅觉与视觉的突破
文章开篇即打破常规,以“春天最初是闻到的”为题,从嗅觉角度描绘春天。这种切入方式迅速抓住读者好奇心,通过“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营造出春天悄然降临的意境。
若隐若现的春意
春天的气味并非直观可见的景象,而是“飘忽不定、若隐若现”,如“似有若无”的气息在冬日空气中徘徊。这种描写暗示了春天作为生命萌发的前奏,虽未完全展现却已充满力量。
二、春意的象征意义
生命的觉醒
春天的气味被赋予“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象征着万物从沉睡中苏醒。正如“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制的”,春天的气息预示着新生力量的萌发。
希望与憧憬的载体
春天的气味与人们内心对希望、新生的渴望相融合,成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唤醒”的媒介。这种情感共鸣使读者意识到,春天不仅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射。
三、艺术特色
拟人化手法
文中运用“生命的气息”“春是一种生命”等拟人化表达,将春天升华为一种超越季节的生命力量,强化了其震撼力。
时空交织的叙事
通过“冻红的鼻子伸进冷空气”与“春意盎然的湖面”等时空对比,展现春天在时间中悄然渗透的特点,体现散文“由感而发”的写作特性。
四、主题升华
文章结尾强调“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呼应了“生命不可遏制”的主题。这种对生命永恒性的思考,使《春天最初是闻到的》超越季节描写,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
综上,冯骥才通过嗅觉意象将春天与生命力量结合,开创了散文感知表达的新范式,使读者在体味春意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