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对狂妄的称呼,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核心概念解析
狂妄在古汉语中主要指极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特征,常伴随放肆言行或胡说八道。其内涵包含:
行为特征:
放肆妄为、傲慢无礼
心理状态:
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典型表现:
口出不逊、独断专行
二、古代文献中的表述
荀子《强国》:
提出“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将狂妄之威与道德威严、暴政并列为三种统治权威。
苏辙《再乞责降李伟札子》:
用“凡伟所言,大率狂妄”形容李伟言论的狂妄性质。
茅盾《一个女性》:
通过“她反倒更加狂妄”描绘人物因受挫而加剧的狂妄态度。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恃才傲物、唯我独尊
反义词:谦逊有礼、虚怀若谷、知天知地
四、典型历史人物案例
吕后:《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中“平竟自脱”虽未直接用狂妄一词,但体现其专断狂妄的执政风格。
注:部分词语如“独尊”“伐功矜能”虽含狂妄成分,但更侧重特定行为(如自我膨胀、居功自傲),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