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模参照性测试是一种评估方法,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将个体的表现与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即常模)进行比较,来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排名。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
常模参照性测试以 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通过比较个体分数与常模的差异,判断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如前5%、60%分位数等)。
二、与标准参照测试的区别
评价标准 常模参照:相对位置(如排名、百分等级)
标准参照: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如及格线、能力等级)
应用场景
常模参照:升学考试、竞赛选拔、编组编班
标准参照:课程作业、技能达标评估
分数解释
常模参照分数: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优势(如“优于85%的学生”)
标准参照分数:直接对应预设标准(如“数学80分及以上合格”)
三、关键特点
相对评价: 关注个体间的差异,而非绝对水平 通过常模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如前20%、后30%) 常用于根据相对位置分配教学资源(如重点关注后进群体) 四、局限性 无法直接反映真实能力团体划分:
资源分配依据:
选拔偏差:过度强调竞争可能导致焦虑或忽视个体努力
五、典型应用场景示例
升学考试:通过排名决定录取院校,分数仅反映在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班级编组: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班级,便于差异化教学
常模参照性测试在教育评估中具有广泛应用,但其局限性也需结合标准参照测试等其他方法综合使用,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