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的句子,综合相关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一、原句出处与背景
该句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散文《芙蕖》。李渔以荷花为描写对象,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维度展现了荷花的生命力与实用价值。此句具体描述了荷花在白露为霜前完成生长周期的特性。
二、句子含义解析
字词解释:“已”指停止、完毕;“事”指荷花的生命活动(如开花、结果)。
整体理解:荷花在白露节气前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过程,象征其生命力顽强,且能持续展现观赏价值。
三、相关赏析
李渔在《芙蕖》中通过此句,不仅赞美了荷花的自然美,还延伸出其实用价值(如莲实、藕的食用价值)和哲学意义(如生命循环的恒常性)。该句与后文“不至秋风为霜而能事已矣”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对荷花生命力的颂扬。
四、类似表达拓展
“不至秋风为霜而能事已矣”:出自宋代苏轼《赠刘景文》,同样以自然现象(秋风、白露)为时间节点,表达对荷花生命周期的感慨。
文人常借荷花比喻高洁品格,如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李渔的实景描写形成虚实结合的文学传统。
综上,该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荷花的生命奇迹,是李渔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