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的别称包括:
朱明:
汉代学者编纂的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
朱夏:
《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期曹植《槐赋》云:“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唐朝杜甫《三营民》诗曰:“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昊天:
《尔雅·释天》说:“夏为昊天。”郭璞注:“言气皓旰,亦名‘中昊’、‘泰夏’。”
长赢:
《尔雅·释天》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北齐刘画《刘子·履言》释:“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三夏:
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为孟、仲、季,简称“三夏”。古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云:“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九夏:
夏季三个月共90天,遂名“九夏”。
长夏:
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
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