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作者主要赞颂孤独的秋,但其中夹杂着悲凉之感,主要原因包括:
现实遭际的投射:
郁达夫在写这篇文章时,中国社会正经历混乱,日本侵略步伐加快,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家破人亡,有故乡而不能回。这种现实遭际投射在作者身上的抑郁气质,使他在赞颂孤独的秋时,也不禁流露出悲凉之情。
对故都的思念:
作者对故都北平的深深思念,常常带有悲凉的况味。这种思念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是对过去繁华场景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景象的无奈。
文学主张的影响:
郁达夫的文学主张可能受到了日本“物哀”文学的影响,这种文学风格强调对生命无常和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因此,他在描绘故都的秋时,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绪。
个人身世与性格:
郁达夫的个人身世和性格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三岁丧父,全家靠母亲一人支撑,生活非常拮据,后来姐姐被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母亲也在七七事变时饿死。这些悲惨的经历使他在面对故都的秋时,内心充满了悲凉。
创作背景:
1926年,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这些历史风云和个人的家庭悲剧交织在一起,使作者在赞颂故都的秋时,也不禁流露出悲凉之感。
综上所述,《故都的秋》中作者主要赞颂孤独的秋,但其中夹杂着悲凉之感,主要是因为现实遭际的投射、对故都的思念、文学主张的影响、个人身世与性格以及创作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