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第十二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在这一段中不仅继续描绘故都的秋景,还巧妙地融入了对秋诗文的议论,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行文章法来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具体来说,第十二段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画面,调动了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故都的秋。这些画面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充满了清、静、悲凉的感觉,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这个故都之秋,不是著名的景点,而是一个充满冷色调的自然景观,注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在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独特秋景。这种秋景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通过对比南国之秋,作者进一步突出了北国之秋的冷清、衰亡和悲凉的味道。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使故都的秋景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第十二段还通过“A 不 B”式短语,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将秋的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短语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节奏感,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秋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
在表达上,郁达夫的笔调明快清爽,又含蓄深厚。他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和对秋诗文的议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秋的热爱和眷恋。同时,这种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气质,使文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综上所述,《故都的秋》的第十二段不仅是对故都秋景的进一步描绘,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升华。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议论,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一段的赏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郁达夫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