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将进酒》原文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创作背景与故事:
早期经历与入京
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已经41岁,因仕途不顺,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次偶然的机会,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被其才华所折服,于是召李白进宫,并封为翰林。
宫廷生活与放逐
在宫廷中,李白虽然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但很快因嫉妒和权贵的谗言而被放逐出长安。
被放逐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开始重新游历祖国山河。
创作《将进酒》
关于《将进酒》的创作时间,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处所作。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内心的郁积和不平。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名句,反映了李白对人生短暂和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借酒消愁的情感。
诗中的象征与隐喻
李白在诗中通过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和高堂明镜中的白发,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等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的蔑视和对自由放纵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指的是曹植的宴饮生活,李白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总结:
《将进酒》不仅是一首劝酒歌,更是李白借酒消愁、抒发内心情感的名篇。诗中通过对人生短暂、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对自由放纵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深沉的人生感悟。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后人广为传颂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