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的生成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作,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以下是具体流程和特点:
一、命名主体与命名表
命名主体 台风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领导的国际台风委员会(ITC)负责,成员包括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部门。
命名表构成
共有140个名字组成命名表,每个成员国提供10个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例如,2025年台风“杜苏芮”(Man-Yi)即按此表顺序轮到使用。
二、命名规则与标准
文化关联性
名字需与提供国的文化、历史或地理特征相关,如中国提供“海葵”“悟空”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名称。
语言与格式
语言选择: 亚洲地区优先使用中文、日语、韩语等官方语言,如“玉兔”“燕子”;美国使用英文名如“艾尔玛”。 格式要求
循环机制 命名表按字母顺序循环使用,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级别时,依次分配名字。例如,2024年台风“海葵”(Hai Kui)使用后,2025年轮到“悟空”(Wukong)。
三、命名调整与退役
灾害性影响
若台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名字将被永久退役,由台风委员会重新命名,以避免混淆。
补充机制
若某年台风数量超过21个,需使用希腊字母(如α、β、γ等)对剩余台风进行补充命名。
四、区域差异
中国: 由国家气象局负责具体命名工作,通常从地名、神话或动物中选取,如近年台风“山竹”“海燕”。 美国
五、其他说明
性别倾向:部分国家偏好使用女性名字(如日本、韩国),因其与日语中“女性化风暴”的称呼相符。
历史案例:例如,台风“悟空”因在中国广东引发严重灾害,曾于2017年被退役。
通过以上机制,台风名字既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又确保了全球气象事件命名的规范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