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的命名规则和来源可归纳如下:
一、命名原则
文化关联性:
不同国家/地区从自身文化中选取名称,例如中国多用神话人物(如“悟空”“玉兔”)或自然意象(如“海燕”“风神”);
简洁易记:
名字需简短且发音清晰,便于国际传播;
无不良寓意:
需避免在成员国语言中产生负面含义,且不与商业机构名称重复。
二、命名主体与流程
国际组织协调: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共同制定台风命名表,共包含140多个名字;
国家/地区贡献:
各国按顺序提供名字,例如中国提供“悟空”“龙王”等10个中文名字,美国则使用“艾尔玛”“巴里”等英文名字;
循环使用机制:
名字按年循环使用,当台风造成重大灾害可能被除名。
三、文化差异示例
中国:偏好神话人物(如“悟空”代表智慧,“龙王”象征力量)和自然现象(如“海燕”对应海洋);
美国:多选用英文名,风格偏向直接(如“艾尔玛”);
韩国:使用韩语发音的名字,如“摩羯”“丽琵”。
四、特殊处理方式
若台风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相关国家可申请将名字从命名表中删除,由原提供国重新推荐。
五、补充说明
飓风命名多采用数字编号系统(如日本),而台风因命名表循环使用,通常以名字而非编号来标识。不同地区对台风的评估标准差异较大,可能导致同一台风在不同国家获得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