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中发现趣味的名人故事如下: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研究固然是充满艰难困苦的,但若是在其中寻找到了乐趣,那乐趣将转化为你前进不竭的动力。”
爱迪生:
科学界的翘楚爱迪生,在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中享受无尽乐趣。一次,他请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聚餐,那些科学家们都到场后,唯有爱迪生没有到场。他解释说自己正在快乐工作中。
尼克·胡哲: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他发现了自己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幽默和与人沟通的潜能,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他走出自卑与孤独的阴影,获得了被认同的归属感。
颜回:
颜回于困窘的生活中发现追求真理的乐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有着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面对极大的困难,她毕生追求科学的真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范仲淹:
范仲淹年少时家贫,寄居寺庙苦读,每日以粥充饥。他将粥分成四份,早晚各食两份,以此度日。这段艰苦岁月,磨砺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王阳明:
王阳明被贬龙场驿,身处瘴疠之地,却在此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真谛。他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在苦难中保持从容,在从容中超越苦难,这是中国文人最高的精神境界。
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对刘禹锡百般刁难,逐步降低对刘禹锡的待遇,最后将刘禹锡置于一间很偏僻的小屋安置。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写下了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苏轼: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但苏轼颇能自得其乐,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仍可以左牵黄,右擎苍。
陶渊明:
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伽利略:
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非常好奇,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有一次,他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通过这种勤奋好问的精神,他很快掌握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了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王亚南: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这些名人通过在苦难中发现乐趣,不仅克服了困难,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也要保持乐观和坚持,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