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燕然勒石典故,即 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刻石记功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当时,北匈奴受到严重打击,窦宪率军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并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窦宪北伐背景
窦宪因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杀,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
窦宪北伐过程
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
燕然勒石
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窦宪北伐的影响
燕然山大捷使窦宪洗脱罪名,更获封大将军。两年后的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精兵出击,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人率军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包围了北匈奴单于,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俘虏了北匈奴单于之母阏氏,斩杀名王(大部落王)以下五千多人。北单于逃走,不知去向。汉军出塞五千余里后班师,其距离之远创下了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的纪录。
燕然勒石的文化意义
“燕然勒功”成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也被用来表达边塞将士们功业未竟的情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燕然未勒就是对往昔汉民族征战北方强敌的思念。
总结
窦宪燕然勒石典故,不仅是对窦宪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东汉王朝国家荣耀的见证。它向世人宣告,东汉王朝依然是那个强大而不可侵犯的帝国。这块石碑,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