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寡辞”或“吉人之辞寡”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出自《易经·系辞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修养、吉利的人言辞很少,而浮躁的人则喜欢多说。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于人品德行的评价标准,认为说话少的人更加贤明和有德行,而说话多的人则可能显得浮躁和不实在。
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与东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谢安有关。据《世说新语·品藻》记载,谢安有一次与他的侄子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即王子猷、子重和子敬)三人交谈。在交谈过程中,王徽之和王操之谈论了许多日常琐事,而王献之则只是简单地寒暄了几句。谢安在三人离开后,对一位客人说,年龄最小的王献之(子敬)是三人中最好的。当客人询问原因时,谢安解释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轻易发表言论,从而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睿智。例如,在《晋书·王羲之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王献之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而不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
总的来说,“吉人之辞寡”这个成语强调了古代对于人品德行的评价标准,认为说话少的人更加贤明和有德行,而说话多的人则可能显得浮躁和不实在。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轻易发表言论,从而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