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十回“放风筝”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放风筝的方式、样式和次序,曹雪芹象征性地暗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及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进展。以下是好段摘抄及赏析:
放风筝的象征意义
“放风筝”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各人放风筝的方式、所放风筝的样式、放风筝的先后次序,曹雪芹使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殊写作方法,象征性地暗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及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进展。
桃花社的重建与衰败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桃花社的重建和衰败,反映了贾府的衰败和人物的命运。桃花社的名称和柳絮词的主调都颓败凄楚,暗示了四大家族的败落已迫在眉睫。
贾琏的妻妾大战
贾琏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贾母吩咐不许送往家庙中,贾琏无法,只得又和时觉说了,就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这一情节反映了贾府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宝玉的闲愁与发病
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这一描写展现了宝玉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的心理状态。
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堪称经典,生动刻画出她的柔弱、聪慧和神韵。
王熙凤的外貌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此句描写贾宝玉的外貌,用“中秋之月”“春晓之花”来形容他的面容,形象地展现出他的英俊潇洒、光彩照人。
贾宝玉的《西江月》判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西江月》看似贬词,实则是对宝玉的别样赞誉,批判封建世俗对人的禁锢。
通过这些好段摘抄及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第七回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感受曹雪芹的写作魅力和小说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