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在古代的叫法丰富多样,既有具象描绘的名称,也有抽象意境的雅称,具体如下:
一、具象描绘类
夕照:
如“残霞夕照西湖好”,描绘夕阳与晚霞交织的壮丽景色。
落日:
直接描述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如“晴川落日初低”。
残阳:
强调夕阳西下时的残余光束,如“一半残阳下小楼”。
余晖:
指夕阳余下的光辉,如“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斜阳:
常与古诗词结合,如“城上斜阳画角衰”。
日落西山:
具象化表达太阳落山的方位与时间,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金乌西沉:
以神话意象表达夕阳,如“金乌西沉”。
日薄西山:
比喻事物接近衰落,如“日薄西山”。
桑榆:
特指西下的太阳,也喻指晚年,如“桑榆晚景”。
二、抽象意境类
夕曛:
指夕阳将尽时的昏暗状态,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意境。
夕晕:
与夕阳同时出现的自然现象,如“夕阳西下时,天边出现绚丽光晕”。
三、其他雅称
晚阳:简洁表达傍晚的太阳。
暮霭:与夕阳结合使用,如“夕阳与暮霭交织”。
这些称谓在古诗词中广泛应用,如: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陆游《游山西村》
值得注意的是,“夕阳”还特指山的西面,如“日落山头乌鸦叫”,以及比喻晚年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