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人物头上的两个长条被称为 翎子,也叫雉尾,俗称野鸡尾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某些特定角色头盔上所插戴的装饰物。
翎子的制作与使用
材料
翎子通常是用野鸡的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一般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艳丽又光亮。
制作工艺
制作翎子时,先把雉尾的根部扎上翎腿子(又叫翎拐子),翎腿子是用竹签作根,扎绑上弹簧。然后将五六尺长的雉尾插入簧中扎紧,外用彩丝缠绕五六层不同颜色的花辫。讲究的还可插上三四根孔雀翎,插在盔头两旁的插鞘里。
使用角色
在戏曲中,戴翎子的人一般是有武功的人,如京剧中的周瑜、穆桂英等英武勇猛的角色。
翎子不仅用于装饰,还用于增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
翎子的象征意义
翎子象征着英武、勇猛和气势豪盛,常用于塑造雄健、英俊的青年角色或文武兼备的行当。
在一些情况下,翎子也用于识别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如古代王爵世子或军事将领。
翎子功
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称为“翎子功”或“耍翎子”,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之一。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翎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