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需遵循一系列守孝的风俗和礼仪,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奔丧
通知亲友:子女需迅速通知亲友和乡里邻居。
哭丧:接到丧讯后,子女应以哭来回报使者,并详细询问父母死因,然后上路奔丧。
饮食:奔丧路上应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而止。
2. 追悼仪式
主持者:通常由族长、巫师、道士等主持。
内容:介绍死者一生的功绩,希望死者灵魂保佑子孙后代。
3. 二次捡骨葬
方式:包括先土葬后捡骨、火葬后再捡骨、同葬后再捡骨等。
4. 崖葬与火葬
崖葬:如悬棺葬、崖墓、崖洞葬等。
火葬:我国最古老的丧葬习俗之一。
5. 居丧守孝
时间:一般为三年,也有长达27个月的情况。
服饰:子女需穿戴孝服,不同亲属有不同的守孝期限和服装要求。
行为禁忌:
不能唱歌跳舞、娶妻纳妾、行房事。
上层贵族不能走正门,上下不能走中阶。
守孝前三日不饮食,前七天内只能吃粥,七天后才能吃蔬菜水果,过“二七”14天后才能吃肉。
守孝期间不得饮酒。
不得参加婚嫁、庆典等喜庆活动。
守孝期间不能贴春联,逢年不能贴红对联,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黄色纸或蓝色纸,第三年贴粉红色纸。
6. 祭祀
五七:每逢七日上坟烧纸,直到满五七结束。
周年祭:每逢周年时坟祭,其他常规祭祀时间如春节、七月十五“家祭”、清明节的“春祭”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秋祭”都要上坟设供拜祭,直到满三年。
服满祭祀:三年守孝期满时,上坟祭祀要扎房子和金童玉女等纸货,烧纸时一同祭烧。
7. 其他习俗
重丧日:葬礼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热孝期间: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避免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
守孝期间行为:忌穿红戴绿,忌参加娱乐活动。
这些守孝的风俗和礼仪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父母的尊重和哀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