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北京之东北、内蒙古高原的南缘,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历史上,塞罕坝及周围地区曾是一片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
早在辽金时期,塞罕坝地区就已经是帝王们举行狩猎仪式的圣地,被誉为“千里松林”。这一时期,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极为优越,水草丰沛,森林茂密,为帝王提供了丰富的狩猎资源。
清朝的木兰围场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以“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
清末的衰败与破坏
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内乱外患接踵而至,财政困窘迫使统治者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宝贵的森林。同治二年(1863年),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开始,导致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历经清朝的衰亡,进入民国时期,塞罕坝并未迎来喘息之机,反而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遭受了更为惨重的砍伐和连绵不断的火灾。这些灾难性的事件使得塞罕坝的原始森林风光不再,土地逐渐恶化,最终变成了荒凉的高原和丘陵,一片萧瑟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态恢复
自1962年起,国家林业部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面对严苛的自然条件,如极端寒冷的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3度,植树造林之路充满挑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由荒原变林海的奇迹。1993年,塞罕坝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被评为4A级景区,2017年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总结
塞罕坝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清朝时期成为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塞罕坝曾一度沦为荒凉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塞罕坝实现了生态恢复和重建,成为了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的重要屏障。塞罕坝的故事是一个由荒原变绿洲的传奇,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