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用于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其顺序和特点如下:
一、完整顺序
二十四节气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立春 (2月3日或4日)雨水
(2月18日或19日)
惊蛰(3月6日左右)
春分(3月21日左右)
清明(4月4日或5日)
谷雨(4月19日或20日)
立夏(5月6日左右)
小满(5月21日左右)
芒种(6月6日左右)
夏至(6月22日左右)
小暑(7月7日左右)
大暑(7月23日左右)
立秋(8月8日左右)
处暑(8月23日左右)
白露(9月7日左右)
秋分(9月23日左右)
寒露(10月8日左右)
霜降(10月23日左右)
立冬(11月7日左右)
小雪(12月7日左右)
大雪(12月22日左右)
冬至(12月22日左右)
小寒(1月5日左右)
大寒(1月20日左右)
二、核心特点
天文依据: 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每15°为一个节气,全年共360°。 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耕活动,如播种、收割等。 每个节气蕴含自然现象描述,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三、补充说明 时间差异农事指导:
文化内涵:
节气月划分:以节气为节点划分12个月,每月包含2-3个节气。
以上顺序和日期为通用标准,具体时刻可能因年份和干支历调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