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脍炙人口
基本含义
字面指细切的肉和烤鱼散发的香味,引申为美味人人爱吃。 - 比喻好的诗文、艺术作品等受到广泛赞誉和传诵。
用法与结构
可作谓语(如“这部小说脍炙人口”)、定语(如“脍炙人口的作品”)或补语。 - 多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含褒义。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孟子《孟子·尽心下》中曾用“脍炙”比喻父亲喜爱的羊枣,体现食物与情感的关联。
二、垂涎欲滴
基本含义
字面指因贪馋而口水快流下来的状态,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渴望。 - 可用于形容对食物、财富、地位等非食物类事物的贪欲,含贬义。
用法与结构
作谓语(如“他垂涎欲滴地看着美食”)、定语(如“垂涎欲滴的口水”)或补语。 - 多用于描述生理反应或心理欲望,含贬义色彩。
出处与引申
出自唐代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原指对珍奇物品的贪婪。 - 引申为对非物质事物的渴望,如“他对权力垂涎欲滴”。
总结对比
| 成语 | 侧重领域 | 含义核心 | 例句示例 |
|------------|----------------|----------------|------------------------------|
| 脍炙人口 | 文学艺术 | 广受赞誉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脍炙人口 |
| 垂涎欲滴 | 生理/心理欲望 | 极度贪馋/渴望 | 看到蛋糕垂涎欲滴 |
通过以上分析,可更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成语的异同及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