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江苏常州金坛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大学荣誉博士。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贫困中崛起,凭借对数学的执着和不懈努力,成为蜚声中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在父亲的杂货铺当学徒,但他从未放弃对数学的热爱。他利用繁重工作之余自学数学,1929年因伤寒病愈后左腿残疾,但意志更坚,继续专注于数学研究。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被邀至清华工作。
在清华,华罗庚从管理员做起,自学多门课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学完大学全部数学课程,并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1936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数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解决诸多世界性难题。抗战时期,他回国任教,生活条件艰苦,仍坚持研究,完成《堆垒素数论》等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建设,致力于数学普及和应用,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带来显著效益。同时,他精心培养众多数学人才,为中国数学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他的一生是为数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用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在数学领域树起不朽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勇攀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