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不羁”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解析 - 放荡:
指行为放纵、不检点,常带有贬义色彩,如“放荡不羁”中的“放荡”即为此意。
- 不羁:意为不受约束、自由散漫,与“羁”(约束)相对。
整体含义 综合来看,“放荡不羁”描述一个人因性格或行为方式特立独行,常表现为不受传统礼教束缚、追求自由或自我表达,但可能因缺乏自律而引发负面评价。
二、用法与语境
贬义用法
多用于批评行为失范、缺乏责任感的人,如:
> 他性格放荡不羁,常旷工游荡,不思进取。
褒义用法
在特定语境下可褒扬独立人格或艺术追求,如:
> 李白放荡不羁,诗酒趁年华,成为后世文人楷模。
三、相关辨析
近义词: 放浪形骸(中性词,强调行为洒脱)、豪放不羁(褒义,突出气魄)。 反义词
四、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出自《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原指王长文年少时才学出众却不受官职约束,后泛指有才华却放纵不羁的人。随着时间演变,其含义扩展至更广泛的精神自由追求,但贬义色彩仍较常见。
总结: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情感色彩,既可能批评缺乏自律,也可能褒扬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