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重耳的故事出自《左传》,具体记载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下是主要情节的梳理:
背景与忠诚
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介子推是他的重要随从。在流亡途中,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煮汤相赠,重耳深受感动。
忘恩负义与隐居
重耳复国后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后悔莫及,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但介子推仍选择与母亲共死绵山。
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老柳树下,他留下衣襟题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在清明前一日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复活”,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改为清明节。
文化影响
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华夏传统节日,象征忠诚与祭扫亡魂。历代文人墨客亦以介子推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
补充说明
介子推的出生年份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葬于今山西介休绵山。-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分界存在争议,但主流以寒食节前一天为清明节。以上信息综合自《左传》记载及后世文献、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