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承担责任、义务和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其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义
核心要素 指个体主动承担并履行应尽的责任,包括任务完成、问题解决等。
行为特征
- 主动性与责任感: 不回避、不推卸责任,主动面对挑战; - 行动力
二、词源与演变
古典出处:最早见于《朱子语类》,如“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强调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
现代延伸:不仅指个人职责,还扩展到社会贡献、历史使命等更广泛领域。
三、核心价值
个人层面 体现为自律、诚信和自我提升,是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
社会层面
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石,如企业家承担经营责任、公民参与公益等。
四、相关概念辨析
近义词: 负责、负荷、承担; 反义词
五、典型表现
历史案例:廉颇负荆请罪展现担当精神,陈母问勇体现家国情怀;
现实场景:医护人员抗疫、科研工作者攻关等都是担当的生动体现。
总结
"担当"既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要求在行动中兼具勇气与责任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