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小雅·鹿鸣》
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译文:群鹿呦呦鸣叫,啃食原野青草。我有尊贵宾客,弹琴吹笙迎客。笙乐悠扬,礼宾周到,人们待我真诚,指引道路乐声随行。
特点:以鹿鸣象征和谐,展现君子待客的雅俗共赏之境。
二、宋代梅尧臣《鲁山山行》
原文: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霜雪初融,熊儿爬上树梢,山林空寂中鹿儿溪边饮水。远处云雾缭绕处传来鸡鸣,隐约可见人家炊烟。
特点:通过“霜落”“林空”等意象营造静谧氛围,鹿的悠闲姿态更显山野清幽。
三、宋代黄庭坚《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
原文: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坐看庭前花开花落。
译文:小舟轻摇,卷起帘幕,老伴学饮,清谈诗句传遍江南。林间猿猴窥视洗砚,岩前鹿卧静观帆船归航。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尽显从容淡泊。
特点:以鹿卧岩前、猿猴窥砚等细节,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四、唐代李白《夜归鹿门歌》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黄昏山寺钟声未绝,渡口喧闹,众人向江村赶路,我也乘舟归隐鹿门。月光洒在鹿门古树,忽然来到隐士庞公的居所,松林小径静谧无人。
特点:通过鹿门月照、岩扉松径等意象,营造出空灵、幽静的隐士世界。
五、唐代王维《鹿柴》
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旷的山林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声回荡。夕阳余晖中鹿的影子进入深林,青苔上映射着昏黄光束。
特点:以动衬静,通过鹿影、青苔等元素,展现山林傍晚的静谧与神秘。
以上诗词均围绕鹿的意象展开,或直接描写其形态与行为,或借鹿鸣、鹿卧等细节烘托意境,共同勾勒出闲适、自然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