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晨钟”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傍晚的云气(暮霭)和清晨的钟声(晨钟),常被用来比喻可以警醒世人的话语或事物。具体解析如下:
字面含义 - 暮霭:
指傍晚时分的云气或雾气,常出现在日落前后,给人一种朦胧、悠远的感觉。
- 晨钟:指寺庙中清晨敲响的钟声,用于报时和唤醒信众,象征着新的开始和警醒。
文化背景
该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李成用的《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诗中通过“朝钟暮鼓”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怀念,暗示了尘世与出世的距离感。宋代欧阳修在《庐山高》中沿用此典,进一步以“暮霭晨钟”描绘庐山云海与寺庙的禅意氛围。
引申含义
现延伸为比喻能唤醒人们觉悟或警醒世人的话语,如“这番话如暮霭晨钟,令人茅塞顿开。”
用法示例
在文学创作或正式语境中,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 “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事迹如暮霭晨钟,永载史册。”
该成语通过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常被用于文学、宗教或哲学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