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这句古语的白话翻译及解释如下:
一、白话翻译
却之不恭:拒绝别人的馈赠、邀请等行为显得不恭敬。
受之有愧:接受别人的东西或好意时心里感到惭愧,觉得承受不起。
整体:指在接受或拒绝时都显得不妥,常用于客套话中。
二、详细解释
却之不恭 - 却:
推辞、拒绝。 - 不恭:不恭敬、不尊重。 - 出处:《孟子·万章下》,孟子以接受贤者礼物为例,说明拒绝会显得失礼。 - 例句:朋友送礼时说“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表示推辞不妥,接受则心存感激。
受之有愧 - 受:
接受、得到。 - 有愧:感到惭愧、不安。 - 心理状态:多因接受者自身条件不足(如礼物贵重、能力有限)或礼轻情意重而产生愧疚感。 - 例句:接受他人宴请时说“受之有愧”,表达对主人的尊重与不安。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该成语常用于社交场合,当面临馈赠或邀请时,既不想失礼又担心能力不足的矛盾心理。- 现代使用中可灵活调整语境,例如:
收到礼物时:“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只能勉强接受。”
拒绝邀请时:“实在抱歉,却之不恭,改天再约。”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盛情难却、受之有愧。- 反义词:却之不理、拒人于门外。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该成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的谦逊美学,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微妙的情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