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说法,以下是正确的:
数字寓意说
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皆逢九,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叠一起,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而且“九”“久”谐音,有长久之意,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起源于上古的天象崇拜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最早的记载源自《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可以说是重阳节的原始形式。
历史发展说
春秋战国时期,“重阳”一词已出现,但当时未形成节日,不过有了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祸避灾。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思维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等意识日益加强。到魏晋以后,“重阳”的节日气氛渐趋浓重。大概在这一时期,重阳日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时,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节日的民俗内涵也日益丰富,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并沿袭至今。
起源于民间登高避灾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之一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重阳节是喜庆祥和的节日
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这些说法各有依据,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重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