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宋)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稀疏的篱笆和深邃的小径,树头花落未形成浓荫。儿童欢快奔跑追逐黄色蝴蝶,却飞入菜花丛中寻觅无踪。
亮点:通过“急走”“无处寻”等动态描写,展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低矮的茅草屋前,溪边青草茂盛。醉卧时吴地方言轻柔,白发老人笑谈天伦。小孩头戴草帽学钓鱼,侧身坐在长满青草的地方,路人询问却怕惊动鱼儿而不回应。
亮点:以“无赖”一词展现儿童天真无邪,同时通过“怕得鱼惊”体现其纯真与专注。
三、《采桑子·村居》——黄庭坚(宋)
原文: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译文:漂泊他乡无归途,白发苍苍如雪。经历生死离别后,竟愿做儿童在楚地生活。黄昏时分鸟儿稀少,小孩呼唤牛儿归家。家中没有邻居,柴门紧闭无人问津。
亮点:通过“已拚儿童作楚蛮”的反差,突出儿童在困境中的纯真与乐观。
四、《池上》——白居易(唐)
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白莲,不知道如何隐藏行踪,船行划过浮萍留下一道痕迹。
亮点:以“浮萍一道开”展现儿童行为带来的自然痕迹,充满生活趣味。
其他相关作品补充
《小儿垂钓》(胡令能):通过“侧坐莓苔草映身”的静态描写,刻画儿童专注钓鱼的可爱神态。
《观游鱼》(白居易):以儿童视角观察垂钓场景,体现童真与自然的和谐。
以上作品均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儿童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