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这一名称的由来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物学命名
飞龙是东北地区特有珍稀鸟类花尾榛鸡的俗称,其学名为 Bonasabonasia,满语称为“斐耶楞古”,因羽毛华丽、颈部骨骼弯曲如龙骨、爪部覆盖鳞片等特点,被形象地称为“飞龙”。
二、文化寓意与历史背景
神话与祥瑞象征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飞龙是天神赐予人间的祥瑞生物,象征吉祥、好运与祝福。例如《山海经》等古籍记载飞龙能带来福运。
历史记载与贡品文化
清朝乾隆年间,飞龙(花尾榛鸡)被列为贡品,因肉质鲜美、羽毛可作工艺品,成为皇室专属的珍品,故得名“岁贡鸟”或“天上龙肉”。
三、名称的流传与演变
满语谐音与形象联想
满语“斐耶楞古”谐音“飞龙”,结合其外观特征(如飞翔能力、鳞片覆盖的爪部),逐渐演变为“飞龙”这一名称。
传说故事的推动
有传说称古代皇帝因飞龙肉的美味赐名“飞龙鸟”,虽为虚构故事,但进一步传播了这一名称。
综上,飞龙既是生物学上对特定鸟类的称谓,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其名称源于对鸟类特征的形象描述、神话象征以及历史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