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与引申义 该成语字面指尺比寸长,但与更长的物体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物体相比就显得长。引申为比喻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核心思想
强调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优缺点,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出处与背景
典出: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卜居》中提出:“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见《楚辞·卜居》)。 历史典故
三、用法与寓意
结构特点 采用复句式结构,通过对比手法揭示普遍规律。
应用场景
- 人际交往: 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 决策建议
哲理延伸 与“物极必反”等成语共同构成辩证思维,强调平衡与互补。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人各有长、各有所长、扬长避短。
反义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十全十美。
通过这一成语,我们可以学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谦逊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