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其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通过一个事例推导出多个相似结论。
引申含义:强调学习或思考的迁移能力,即能将已知知识灵活应用于类似情境。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出自《论语·述而》中孔子的名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原指从教一个墙角的知识,若学生不能类推到其他三个墙角,则不再继续教导。
故事背景:孔子通过“隅”(墙角)的比喻,强调学习需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否则难以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融会贯通(强调知识整合)、触类旁通(侧重类推能力)。
反义词:死板僵化(缺乏灵活性)、纸上谈兵(空谈理论)。
四、用法与结构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常用于描述学习、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
示例:通过分析一个案例,他举一反三,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五、相关成语对比
相似成语:类推、推己及人、触类旁通。
差异:“举一反三”更强调从单一事例中推导出多个结论的逻辑能力,而其他成语可能侧重类推或自我投射。
综上,“举一反三”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论述,现多用于形容具备高度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