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名称源流可归纳如下:
一、名称含义与起源
本义为楚地歌谣
楚辞最初指战国时期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楚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诗经》的关联
楚辞在《诗经》三百篇之后出现,属于楚地文学对中原文学的回应与创新,因以楚地语言和风格为特征而得名。
二、名称确立与传播
西汉刘向的编辑作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纂《楚辞》,使这一诗体名称固定下来,并成为后世楚辞作品的总集名称。
东汉王逸的增补与定型
东汉王逸在刘向基础上增补《九思》,使《楚辞》篇幅达到十七篇,形成通行本结构,进一步确立了“楚辞”作为独立诗体的地位。
三、名称的双重含义
诗体名称
指屈原等楚国诗人创造的新诗体,以楚地语言、方言声韵和浪漫主义风格为特征,代表作《离骚》是典型。
总集名称
指刘向辑录的包含屈原、宋玉等作品及汉代仿作《楚辞》的诗集,后因《离骚》的代表性,也用“骚”代指楚辞。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其开创性在于将楚地文化与个体情感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