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表示“错误”或“差错”的字主要有以下几种:
谬
最常见的表示错误的核心字,如《礼记·中庸》中的“考之三王而不谬”,意为“考察三位圣王的行为而不出现差错”。
误
表示因疏忽或判断错误导致的问题,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赵王误杀廉颇”的“误”即为此意。
失
强调失去正确判断或目标,如《论语·季氏》中“君子慎始而敬终,如临大节而忘食,可谓仁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而后已,不亦勇乎?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亦仁乎?仁以为己任,不亦勇乎?死而后已,不亦大丈夫乎?”中的“失”可引申为行为失当。
乖
表示行为与规范或常理相悖,如《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乖”指行为不合礼节。
差
通用词,表示错误或差异,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差池”指差错或延误。
妄
强调胡乱或不合实际,如《论语·泰伯》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勇也;直也;谅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的“妄”可引申为胡言乱语。
悖
表示矛盾或不合逻辑,如《论语·公冶长》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比”与“悖”相对,后者可引申为言行矛盾。
补充说明
文言文中的“错”若需特指“错误”一词,则直接用“错”或“谬”,而现代汉语中需用“错误”“差错”等词。例如《论语·颜渊》中“过则改,善莫大焉”中的“过”即指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