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停顿的划分主要依赖于句子的语法结构、虚词的使用、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以及句子的节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划分方法: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
主谓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需要停顿,以使句子结构更清晰。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动宾之间:动词和它所支配的宾语之间可以划分节奏。例如:“恐/前后受其敌”。
介宾短语后置时:在介词和宾语之间停顿。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
有省略成分的地方:如省略动词谓语的情况,应略作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根据句首、句中、句尾的虚词划分
句首发语词后:常见的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且”“若夫”等,朗读时要在它们后面停顿。例如:“夫/战,勇气也”。
句中关键词后:如表假设、转折、递进等连词或总结性词语后要停顿。例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句末语气词前:像“也”“矣”“乎”“哉”“焉”等语气词,一般在它们之前划分节奏。例如:“技亦灵怪/矣哉”。
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式特点划分
骈句和对偶句: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骈句和对偶句,通常是“二二式”或“三三式”等节奏。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划分
句间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和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例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后通常要停顿。
句中短暂停顿: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出句子的停顿,使句子的朗读或阅读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