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哪里来》故事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能够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包括生命的起源和生长过程。
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包括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社会目标
让幼儿了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付出和辛苦,培养他们的家庭意识和责任感。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包括生命的起源、生长过程、以及妈妈怀孕期间的图片和视频。
实物道具:如脐带模型、孕妇服装等。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PPT。
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提问“宝宝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发幼儿的兴趣和讨论。
展示一张怀孕的准妈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宝宝的来源。
故事讲述
教师讲述《我从哪里来》的故事,内容可以包括: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形成胎儿。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活动,如睡觉、伸手、翻身等。
宝宝出生时的情景,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互动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感受和想象。
通过提问和回答,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奇妙和父母的辛苦。
组织幼儿体验“我当妈妈”的游戏,感受怀孕期间的辛苦。
总结与延伸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的宝贵和父母的辛劳。
布置延伸活动,如制作画册《我的成长故事》,记录宝宝从怀孕到出生的过程。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父母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活动延伸
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完成一本画册,记录宝宝从怀孕到出生的点点滴滴。
亲子活动:组织亲子阅读活动,选择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绘本,共同阅读并讨论。
通过本次《宝宝从哪里来》的故事小班教案,幼儿不仅能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长过程,还能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激发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延伸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家庭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