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唯美文案 > 乡土中国中保护乡土的句子?

乡土中国中保护乡土的句子?

时间:2025-03-28 12:30:11

关于《乡土中国》中保护乡土的句子,综合相关章节内容,以下为关键语录及解析:

一、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1. “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第3章)

该句通过“老根不常动”的比喻,强调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的局限性,土地与家族的强关联性是乡土稳定的核心。

2.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第8章)

人口与土地的绑定关系,形成乡土社会“附土性”的特征,代际传承中土地是稳定的根基。

二、礼治与教化的作用

1. “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第2章)

强调通过教化实现社会秩序,而非依赖法律制裁,体现了乡土社会对传统伦理的依赖。

2. “社会的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第2章)

知礼是乡土社会实现自我调节的基础,通过教化形成“从熟悉得到信任”的社会关系。

三、乡土情感与归属感

1. “在乡土社会,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2章)

语言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功能,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联结。

2.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第1章)

“土”字既指物质层面的土地,也象征乡土社会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四、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1. “文字下乡并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因为识字与否不能与聪不聪明挂钩。”(第2章)

批判现代教育对乡土文化的忽视,强调文化理解需结合生活实践。

2.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第8章)

以水波纹比喻乡土社会关系的扩散性,暗示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土中国对土地、伦理、情感的依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变迁。